环球快讯:世界读书日,我来谈读书:一条注释引发的思考
发布时间:2023-04-18 12:04:29
来源:顶端新闻
(资料图片)
最近在校对书稿的过程中,遇到了一条注释,虽颇费周折,最后还是得到了圆满的结果,但却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——做学问来不得半点的含糊。这条注释是关于庄子故里的文献材料。《史记•老子韩非列传》说:“庄子者,蒙人也,名周”。张守节在《正义》中引郭缘生《述征记》说“蒙县,庄周之本邑也。”以后历代很多典籍也都以庄子为蒙人。但是,“蒙”在何处?《国语•楚语》云:“宋有萧、蒙”。韦昭注曰:“萧、蒙,宋公子鲍之邑。”这说明,蒙在春秋时期的宋国,是宋昭公之兄公子鲍的封邑,后公子鲍杀宋昭公而自立为君。为了证明蒙在宋地,我引用了很多条材料,而其中一条来自《地名大辞典》:《地名大辞典》“蒙泽”条:“春秋宋邑。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。”根据编辑要求,书稿所引用的材料,必须注明出处。也就是在“注释”处说明作者、书名、出版社、出版年、页码等。问题来了,《地名大辞典》是一个模糊的书名,查“百度”的结果也是如此,是《中国地名大辞典》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,还是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》?责任编辑意在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,我于是查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。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由臧励龢等编著,这本辞典目前已有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书店出版社两个版本,而商务印书馆又分别于1912年、1931年、1982年出版了三个版本,上海书店出版社是2015年版。我找到最新版本上海书店出版社版,反复查找,没有找到“蒙”和“蒙泽”条,既顿生疑窦,又无功而返。没办法,于是再找《中国地名大辞典》。《中国地名大辞典》由朱方、刘钧仁著,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出版,1930年版。该书第829页果然有“蒙泽”条,全部内容如下:[县名]春秋宋实地。隋置蒙泽县,属豫州济阴郡;寻废。唐复置,属河南道曹州;后废入济阴。今山东曹县西南。[地名]春秋宋地。南宫长万弑宋闵公于此。汉置蒙县。晋荀晞自仓垣徙屯蒙城,置行灶,为石勒所陷,即此。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。《中国地名大辞典》“蒙泽”条内容,正是在书稿中引用的材料,但又较书稿内容丰富。同时,又纠正了书稿中“春秋宋邑”应为“春秋宋地”的错误。还有,根据这条内容,书稿引文的格式也应发生变化,即由“春秋宋邑。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。”变为“春秋宋地。……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。”庄子的生平材料保存下来的很少。正是由于资料的匮乏,所以庄子故里究在何处,众说纷纭。河南商丘梁园区、民权县,山东曹县、东明县,安徽蒙城县都想与庄子为老乡,这说明,河南、山东、安徽交接的这一块地方,都是庄子的故乡。读书、写作,最重材料。关于材料的重要性,有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之说,也有劝人“一网打尽”之说。无论何种说法,都是说著书写文章,没有丰富的材料是不行的,而没有见到原版原本材料,就不敢轻下结论。最近校书稿,有一些转引来的材料,由于没有核对原文,让我吃了不少苦头,一遍又一遍返工,既浪费了时间,又狠狠地教训了我。河北省社科院朱文通先生曾在《光明日报》(2013年2月7日)发表《“板凳宁坐十年冷,不写文章半句空”——略谈范文澜的治学态度》一文,很是隽永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一次讲学中谈到“二冷精神”。他说:“我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‘二冷’的决心。一冷是坐冷板凳,二冷是吃冷猪肉(从前封建社会某人道德高尚,死后可以入孔庙,坐于两庑之下,分些冷猪肉吃)。意思就是劝同志们要苦苦干、慢慢来。一个做学问的人,有这样的决心,下这样的功夫,如果真有成绩的话,总会有人来承认你,请你去吃冷猪肉,何必汲汲于当前的名利呢!我这样说,可能不合时宜。但是,我愿意提出我的建议。”(《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57年第2期)与“二冷精神”相比,“板凳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半句空”则说的是文风和学风问题,就是写文章要实事求是,独立思考,不能人云亦云,更不能没有根据胡编乱写,宁可坐十年冷板凳,也不能写半句没有依据的空话。中国人民大学彭明先生,1985年应《商丘师专学报》编辑之邀,在《商丘师专学报》创刊号上发表《板凳须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句空》一文,由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也在该创刊号上发表了文章,所以对彭明先生的这篇文章记忆深刻。彭明在文章的最后说:“现在这两句话已逐步流传开来,成为治学格言了。我在教学中,经常用这两句话结合自己的感受,来教育学生。”彭明先生的话真是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。“板凳宁坐十年冷,不写文章半句空”这句治学格言,在流传的过程中,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。比如,前一句中的“宁”字,有的写作“需”“须”“要”“愿”“甘”“敢”等,后一句中的“半”字,有写作“一”的,后一句的“不写文章”也有说成“文章不写”的。在我看来,“宁”也好,其他字也好,“半”也好,“一”也好,无非都是说治学的态度,无论怎样千变万化,都是我们读书人应该高悬的座右铭。